细长轴类锻件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(如弯曲、扭曲等),主要由于其长径比大、刚性差、残余应力等因素导致。以下是常见原因及解决办法:
残余应力释放
锻件在锻造或热处理过程中内部存在残余应力,加工时应力重新分布导致变形。
材料内部组织不均匀(如纤维方向不一致)也会加剧应力释放变形。
切削力和切削热
切削力过大或刀具角度不合理会导致径向力推动工件弯曲。
切削热引起局部热膨胀,冷却后收缩不均导致变形。
装夹不当
夹紧力过大或分布不均(如卡盘夹紧时局部受力)导致弹性变形,松开后恢复原状时变形。
顶尖与卡盘不同轴、支撑点不足(如中心架未校准)也会引起弯曲。
材料刚性不足
细长轴长径比(L/D)大,自身抗弯刚度低,易受重力、切削力影响下垂或振动。
热处理工艺问题
淬火或退火不充分,导致组织应力残留;或热处理后矫直不彻底。
粗加工后去应力:粗加工后增加去应力退火(如550~650℃保温缓冷),释放大部分残余应力后再精加工。
分阶段加工:先加工一端,再调头加工另一端,避免整体刚性不足。
使用中心架或跟刀架:在长轴中部或悬伸端增加支撑,减少弯曲变形(如车削时采用双顶尖+中心架)。
液压或软爪夹持:改用液压卡盘或软爪(如铜软爪)均匀分散夹紧力,避免局部挤压变形。
轴向夹紧替代径向夹紧:如采用端面压紧(配合顶尖)减少径向压力。
减小切削力:
降低切削深度和进给量,采用多次轻切削。
选择锋利刀具(大前角、小主偏角)减少径向力。
控制切削热:
使用冷却液充分冷却,避免局部温升过高。
采用高速小切深加工,减少热积累。
对称加工:如采用双刀架同时切削,抵消径向力。
选择稳定性好的材料:如预调质处理的合金钢(42CrMo等),减少后续应力变形。
增加热处理矫直:淬火后增加热矫直或冷矫直工序,确保直线度。
反向预变形:根据变形规律,在装夹时预加反向变形量(如预弯),加工后自然回弹至理想形状。
振动时效(VSR):通过振动消除残余应力,成本低于热处理去应力。
增加工艺筋:在非关键部位预留加强筋,加工完成后切除。
粗车 → 去应力退火 → 半精车 → 时效处理 → 精车/磨削。
车削时采用:双顶尖+跟刀架,刀具主偏角选75°~90°,切削速度100~150m/min(钢件)。
通过综合控制应力、装夹、切削参数和工艺路线,可显著减少细长轴船用锻件的加工变形。关键是通过工艺试验确定最优参数组合(如夹紧力、切削量等)。